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,所以也稱漢醫。而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,少數民族的民族醫學如蒙醫、藏醫、苗醫等同樣熠熠生輝。蒙醫是蒙古族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,經歷了千百年發展歷程,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及獨特的用藥經驗。
同一種藥,蒙醫和中醫的藥用部位、炮制、用法等方面可能不同,蒙藥和中藥有啥區別呢?
藥用部位不同
蒙藥和中藥均屬天然藥物,并且以植物藥為主。而同名不同藥用部位的現象較多,如蒙藥龍膽藥用部位為其花,而中藥用其根。
常用程度不同
一部分蒙藥和中藥屬同物同名,但用藥頻率不同,這種情況很多。如中藥甘草在中藥復方制劑或處方中出現率較高,而蒙藥中只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復方和少數止吐復方中出現,甘草在蒙藥復方中出現率遠沒有中藥復方高。再如蒙藥訶子在蒙藥方劑中出現率高達50%,而在中藥處方中較少出現。
炮制方法不同
蒙藥多生用,需要炮制的蒙藥沒有中藥多,但蒙藥的炮制方法別有特色,主要體現在其所用輔料上,蒙藥常用牛奶、馬奶、酸馬奶、羊肉湯、羊骨湯等作為輔料進行炮制,這與蒙古民族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等關系密切,如蒙藥手掌參的炮制:用牛奶浸泡一定時間,取出,晾干,其滋補強壯作用可加強。
功能主治不同
蒙藥學基礎理論和中藥學基礎理論完全不同,蒙藥學基礎理論中有五元、六味、十七效、八性及兩力之說,而中藥有四氣、五味、升降浮沉、歸經等內容。
各種藥味具體性、味、功能主治和臨床用法更是截然不同。如蒙藥肉豆蔻味辛,性溫,用于胸滿心煩,嘆氣,心慌,頭暈,失眠,譫語等癥,常用于心赫依、心刺痛等病癥。而中醫認為,肉豆蔻可溫中,行氣,消食,除痰,固腸,醒酒解毒。治寒凝氣滯之心腹脹痛,脾虛或腎虛之瀉泄,嘔吐,食積腹痛等諸癥。
用法用量不同
蒙醫治療疾病一般用復方,并且一天選用多種復方制劑,分早、中、晚服用,即每日 3次 ,每次 1或2種復方制劑,少則每天用 3種制劑,多則每天用 6 種制劑,這是蒙醫臨床用藥的突出特點。而中醫傳統用藥習慣一般每天用一副湯劑或用一兩種復方制劑。
蒙藥湯劑一般每次用藥量較小 (3~5g),患者每次服用水煎液一般為數毫升至十幾毫升。蒙藥湯劑一般為成藥,患者可在醫院和藥店買到成藥湯散劑。其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較充分,因此其療效也一直良好。而中藥湯劑每次服用數十克以上,由于每劑藥量大,水煎液量自然也大,一般每次服用數十毫升至數百毫升水煎液。
煎煮方法不同
蒙藥湯劑一般煎煮 1次 ,服用其水煎液或連藥渣服下。而中藥湯劑一般煎煮 2~3次,合并水煎液,分 2~3次服用,煎煮時根據藥材飲片的性質與化學成分,有先煎、后下、包煎、另煎等要求。煎煮溶媒方面,蒙藥湯劑除了用水外,也常用牛奶或骨頭湯。
地址:內蒙古赤峰紅山經濟開發區 郵編:024000 郵箱:tqyyzs@163.com
電話:400-666-3880 0476-8210939 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五:08:00-16:30
Copyright © 內蒙古天奇中蒙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蒙ICP備07003453號;